快捷搜索:  as

刘永好:见证光彩事业聚沙成塔


 

  太平洋在线企业邮局:在中央统战部、全国工商联组织推动下,30年前,您和其他9位民营企业家一起发出《让我们投身于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》的倡议书。您的初衷是什么?

  刘永好:我小时候经常早上五六点钟光着脚去街上捡煤渣。后来有一次坐火车经过凉山,看到窗外有孩子跟自己当年差不多大,也是赤着脚在铁路旁捡煤渣,我很受触动。当时国家已经取得一定经济成就,我们企业也有了很大发展,给老少边穷地区的援助也持续了多年,但还是有覆盖不到的人群,怎样才能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?

  我先后向全国工商联和中央统战部的领导汇报,说中央提出“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”,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先富帮后富,最终实现共同富裕。我们民营企业有资金、有技术,有管理经验,有市场观念,有就业渠道,能否用这些优势,做一些有利于贫困地区老百姓的事呢?他们都很赞同,并希望由我牵头召集民营企业家发起一个倡议。

  我联系了几位企业家,大家一拍即合,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。决定要做这个事了,但名字没有定。后来有人提起当年胡耀邦同志说搞个体工商业是光彩的,我们办民营企业,做扶贫事业,当然更光彩。于是我们就把要发起的扶贫事业叫做光彩事业。

  记者:四川凉山与您颇有缘分。您参与发起光彩事业的念头是在凉山产生,投建的第一家光彩事业饲料厂是在凉山,此后又深耕凉山。您能否介绍下光彩事业在30年中给凉山带来的变化?新希望的帮扶模式有何变化?

  刘永好:谈起凉山的变化,你刚才提到我们建的第一个光彩事业饲料厂是最好的见证者。厂子刚建好时,四周都是荒地、农田,现在饲料厂四周都是高楼住宅和商铺,工作几十年的员工对能带动周围发展都感到特别骄傲。

  过去三十年,我们的帮扶模式已经走过了“三代”。第一代,是由我们自己投资的产业扶贫模式。1994年,新希望投资1500万元,在四川凉山建起全国首家“光彩事业”工厂——西昌希望饲料公司。这家工厂从签约到建成投产仅用63天,30年来,每年带动两万六千多农户增收超过2亿元。

  第二代,是1+1+1+1+N的精准扶贫模式。在凉山昭觉县,我们采取“政府+扶贫单位+龙头企业+村集体+N个贫困户”的方式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
  第三代,是全产业链带动扶贫模式。在贵州施秉,新希望依托旗下多个公司分别实施扶贫项目,将生猪养殖、农货外销、易地搬迁、环境打造、旅游开发等产业建设相结合,保障了当地的生态环境,实现了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的持续造血扶贫。

 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